困窘:散户代购挣钱难,至少经历三次“价格扒皮”
在遍地代购的现如今,身在国内的消费者通常接触的代购并不是“货源”,甚至“一手”代理。在日常生活中代购们发布的商品价格上也能看出,价格呈现两极化,有的高的离谱、有的低的离谱,且每个人都说自己是“一手货源”,那么,这种说法到底可不可信?
记者曾在韩国接触过代购的“金字塔”,根据亲身经验发现,代购大致上可分两类,一类自营式:不通过厂家拿货,只在专柜打折期间采买,货物并不是随要随到。这种方式,一般需要两个人,一个人身居韩国采买,一个人负责国内总体接应货物并分别发送给买家。
另一类,层级代理式。先是由长居韩国的中国人从正规厂家大量进货,在进价基础上略加费用批发给身在韩国的中国人代理买家,代理买家通过微信招募国内代理,国内代理根据个人需要零散从其处进货,最后发送给朋友圈里的个人买家。简单程序下来,至少要经过三次“价格扒皮”。
记者曾在去年前往韩国,陪同做代购生意的朋友前去“第二层级”的中国人“代理”处进货。只见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房子里,除了一张书桌和一张单人床外,房间里堆满了各类化妆品,几乎没有落脚的地方。而在向“第二层级”进货时只能选择批发不能单买,所以这种方式下,经过“扒皮”的各类卖家其实利润寥寥,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假货工厂趁虚而入。在假货的掺杂下,韩妆不免陷入低价竞争,这使得很多正规代购选择放弃。“现在散户根本就不挣钱,不论是从海关方面还是价格扒皮,除非一些正规一手货源的代购采取大量走货的方式才能回本,赚得利润。”代购小李说道。
消费者选择代购要谨慎行之
虽然现今真代购难做,但也并不在少数。据记者调查所知,很多身在韩国的中国留学生做代购并不为“发家致富”,只是在业余生活中给自己增加一些额外收入。就像留学生小李所说:“每个假期都要回家,在可允许的范围内带一点,机票就有着落了。”
但是,代购当道的时代,作为消费者确实很难分辨出商品的真伪,不少人靠熟人购买,不少人看价格下单。那么,当假代购被质疑时常用的借口有哪些呢?记者整理发现,当消费者因商品质量与之前自己曾用的真品有差异向假代购询问时,假代购通常会以“商品不是一个批次”、“商品今年换了新包装”等等来予以说明,这时消费者就要有所警惕,选择商品在国外的官网查询是否确实如此。此外,在选择代购时也要谨慎行之,若代购本人跟所代购商品产国“不贴边”,那么真假就很难说了。
但对于消费者来说,代购固然价格相对便宜,但质量难保、维权难做,还是要尽量在国内专柜购买,避免上当受骗。
(来源:新华网) 共2页 上一页 [1] [2] 因代购者的存在 宜家也许真没必要做电商 宜家千呼万唤终触网 将打击“黑送货”和代购“黄牛党” 中国海外代购需求旺盛 英媒:“点燃”澳洲零售业 韩国免税店将实施限购 代购成本或增加 奢侈品维修店单日进账近万元 代购品半数是假货 搜索更多: 代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