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场奋斗,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企业家存在的价值就是奋斗。”
历史演进,商海沉浮。总有不经意的事情发生。
2018年3月3日,从公众视线消失多年的物美集团创始人张文中出现在一众企业家云集的亚布力论坛上,在其回归之后首度刷屏,他深情朗读《给40年的信》,频频表达感恩。
感恩的一个直接理由是:2017年12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人民法院依法再审三起重大涉产权案件。其中,物美张文中案由最高人民法院直接提审。
2006年身陷囹圄至今,“蒙冤12年”的张文中称自己对最近“被新闻联播”“不太适应”,“冤案”被重新提审,则对整个企业界具有标志性的积极意义。
“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不是看这个人站在顶峰的时候,而是看这个人从顶峰跌到低谷时候的反弹力。”王石曾经用美国巴顿将军的一句话来大赞褚时健。
筚路蓝缕,玉汝于成,如果再审结果有变化,张文中会活成第二个褚时健吗?
博士“误闯”零售业
如果不是12年前那场突然来袭的牢狱之灾,张文中也许就是现在风头渐劲的“新零售”领军人物。
作为学者下海经商的92派代表人物之一,张文中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的企业家,也是一个有极其特殊经历的企业家。

1983年从南开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张文中被分到了大庆油田企业管理处,参与了当时的企业改革和管理创新。两年后,他重返南开大学攻读管理硕士学位,并提前一年毕业。
1987年,张文中来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从事宏观经济的研究,和吴敬琏一起共事,参与涉及价格改革、石油战略和宏观经济调控等若干重大课题的研究,有幸发出自己的声音。
期间,他表现优异,并获得了这样的评价:这个人组织能力强。在搞政策研究的课题组时,他能把一批人团结起来,把大家调配得很好,投入地做事而毫无怨言。
中国经济改革风起云涌之时,张文中主持的中国石油价格政策研究,得到中央有关部委重视,还获得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支持,于是就有了后来他被派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做系统工程学博士后研究的光鲜经历。
1993年,张文中学成回国,开始自己创业。
从中国经济研究领域一位年轻的学术带头人,到下海经商的创业者,张文中后来说,这是受到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
他的第一次创业并非零售,但也和零售有关。
起初,张文中创办的是一家信息技术公司,业务从为其他企业做系统集成项目开始,发展到自主开发了一套专为超市设计的管理信息系统。
这套系统不错,但在当时国内超市较少且普遍是小店的背景下,并没有太大“用武之地”。幸好,转折点出现了。
转折来自张文中在广州参加了一次连锁业发展研讨会,这促使他把发展方向从科技领域转向了流通领域。简单说就是,他决定自己做一家超市。
“平时我是一个连商店都懒得逛的人,本来对零售业也没有任何想法,从来没有想到要做零售业。”张文中甚至用“误入歧途”,来形容做零售的初衷。
事实上,他对流通业是有过深入研究的。
中国自古以来“重工轻商”,“重农轻商”,到计划经济阶段,流通业仍然没有得到重视,“衡量国家经济实力用的是工农业产值,而并没有把流通业作为一个重要产业。”
但张文中看到的,却是巨大的商业机会:当时全世界都在走集中化、大型化道路,流通业迅速崛起,世界500强企业中流通企业就占到了50多个席位。
更重要的是,流通业已经成为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最重要的环节——也就是供应链,而供应链决定了消费者日常消费水平,也决定了工业产值。
据此,张文中断定,流通业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
基于对未来的判断,1994年,张文中开设的北京第一家示范超市———物美综合超市北京翠微店开业。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一年后,超市的销售额就达到了1亿多元。
做连锁超市,单店成功以后,靠扩张、复制可以快速形成规模效应,在传统商业不发达的情势下,扩张和复制也更容易。在此利好下,到2002年年底,迅速扩张的物美集团年销售额实现了惊人的45亿元人民币,在全国连锁业中排名上升至第12位。
2003年11月21日,北京物美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还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交易,成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国内民营零售企业。
张文中曾说:“战略是对的,机会是对的,自然结果就出来了。”而他的核心战略是,用现代流通技术改造传统商业。
抓住了时机,采取了讨巧的策略,再加上改革开放初期的黄金机遇和成就伟业的强烈进取心,可谓不成功都难!
共3页 [1] [2] [3] 下一页
物美张文中案将择日宣判 最高法:注重对非公产权保护
物美张文中谈12年前冤案:无怨无恨 对得起良心和历史
物美张文中:最高院再审张文中案是依法治国的新起点
物美董事长张文中:物美将继续在数字化方面发力
最高院将再审张文中案 后者被指仍掌控物美
搜索更多: 张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