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新零售阵线 >> 零售业频道 >> 正文
星巴克入华20年 它赶上中国的八条变化曲线

  1999 年 1 月 11 日,中国的第一家星巴克开业,开在了北京国贸一期一层,周围都是奢侈品店,比邻中国大饭店。

  有演讲致辞、有舞龙舞狮、有邀请外媒到场报道,但没有一位星巴克高管在场。当时中国还被认为是一个只喝茶的国家,星巴克北京一开始只是星巴克的授权业务,它甚至不占股份。这和后来舒尔茨反复强调的最重要市场很难建立联系。

  将星巴克开到中国并不是星巴克主动策划的结果。台湾商人孙大伟从星巴克获得授权,在北京建立美大咖啡有限公司,这就是后来北京、天津、大连等华北城市星巴克门店的运营商。第一批店员在西雅图接受的培训,店里所有东西从咖啡豆到纸杯都是进口而来。

  孙大伟称这是因为当时星巴克还没有建立全球战略。但事实上当时星巴克已经有到 2003 年在亚洲开 500 家店的计划——主要是日本,在中国的计划是 18 个月开 10 家店。1995 年进日本的时候,星巴克直接占股近 40%,去泰国是 100%。作为对比,到 2000 年,和统一合资近江浙沪的时候,星巴克也只愿意出资 5%,远低于当时政府对于外企控股不超过 50% 的限制。

  现场接受媒体采访的是美大咖啡投资方汉鼎的高管,一家专注在美国硅谷投资的私募机构。他对《芝加哥论坛报》表示,希望亚洲对西方品牌的狂热能从麦当劳、肯德基延续到星巴克咖啡。

  一开始你看不到这样的迹象,不管在一线城市,还是后续进入的二线城市,早几年星巴克门店都没见识过肯德基、必胜客门口的长队。19 元一杯的大杯拿铁不贵,但当时北京房价也就 2000 元一平米,而中国人在外的餐饮开销平均下来每人每年还不到 300 元。

  还在喝雀巢的中国消费者也不熟悉意式咖啡,星巴克的店员当时总是好意提醒说最便宜的浓缩咖啡非常小,只有一口——之后一度从标价牌上拿掉了这个选项。

  事实上,直到今天,中国每年人均咖啡消费也不到 5 杯,其中还有 84%是速溶咖啡。

  星巴克第一家门店开在了北京几乎唯一可能接受它的地方,当时国贸就这一幢写字楼,今天熟悉的各种地标大多连草稿都没有。边上那座随三环建起的立交桥当时还叫大北窑桥。

  一开始,它在喝茶国家的存在更多被当成一种象征,一个中国和西方有共同利益,可以有共同价值观的象征。那年 5 月,中国驻南使馆被炸激起的反美情绪正在高峰,《纽约时报》一篇报道用在星巴克消费的中国律师开头,写了两国之间的羁绊。而一位《金融时报》记者 Richard McGregor 则在自己书里提醒说,不要因为街头开着星巴克、麦当劳,就觉得中国的行事和美国一样。

  之后 20 年中国的变化显然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这当中也包括中国人对星巴克的接受程度。

  2005 年以后,中国放开外资企业独资经营,星巴克逐步将中国内地市场由授权、合作变为直营。2005 年年底,星巴克在上海成立大中华区支持中心,负责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经营管理。2006 年,星巴克买回华北公司股权,开始独资经营。在那之后,星巴克宣布将中国作为今后重点拓展的市场,在中国的开店速度开始加快。

  2017 年,星巴克又以 13 亿美元从统一那里收回华东地区剩余的 50%股份,将中国市场正式完全收回自己做。那也是星巴克公司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收购。那之后舒尔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当被问及我们在中国到底可以增长到什么程度的时候,我其实不知道答案,但我真的认为星巴克在中国的业务规模将会大于美国。”

  一度,星巴克在中国开得比麦当劳还多,门店比它还多的餐饮连锁可能只有肯德基和沙县小吃。在这个没有咖啡消费习惯的国家,它居然开了 3600 家店,连续十年的财报会议上,中国市场都是 CEO 要拿出来反复提的亮点。

  到了这个程度:3600 家门店、150 个城市、50000 名员工,星巴克的 CEO 不但喜欢说中国故事,经历了退休、复出再退休的舒尔茨,“告别之旅”的第一站就来了中国。

  当麦当劳、肯德基把经营权卖给中国公司、不再自营的时候,星巴克在 2017 年花 13 亿美元买回了江浙沪的全部经营权,将中国变为 100%直营的市场。

  20 年间,星巴克因为中国的变化获得极速增长,逐渐将自己变成一个中国故事。

  3.7 亿中国人在过去 20 年搬进城市工作生活,这是任何餐饮消费的基础

  1999 年的北京市和现在还很不一样,当时四环路还在修建当中,三环也才建成不到五年时间。作为北京最大商业区的国贸 CBD 只有一幢高层写字楼,潘石屹的第一个 SOHO 当时刚刚提出概念。临近 CBD 的银泰 2008 年才建成、一条街外的 CCTV 大楼还要再晚四年。

  上海也一样,今天被认为极其方便的虹桥机场当时还是个偏远的地方,从徐汇过去一路看不到太多建筑。NASA 用一组卫星图记录了这座城市的巨大变化。

  1984 年上海 图片来自 NASA

  1999 年上海 图片来自 NASA

  2004 年上海 图片来自 NASA


  2016 年上海 图片来自 NASA

  到 1999 年,北上广深常驻人口总计 4137.46 万人,到 2017 年,这四个一线城市加起来增加了 60%的人口。

  一线城市如此,其它地区城市化的变化更大。1999 年中国城镇人口只有 4.36 亿人,到 2017 年,这个数字达到了 8.17 亿。有 3.7 亿中国人在过去 20 年里搬去城市工作生活。


  更大、商业更密集的城市,这是在外就餐消费的开始。

  星巴克门店很快就进入了二线城市,往往都在那里最繁华的商业街。但它的门店一开始主要开在一线城市,特别是上海,现在已经有超过 689 家,占整个中国门店总量的 20%,在上海,平均每 3.5 万人拥有一家星巴克,在纽约,则是每 2.4 万人拥有一家星巴克。

  也是在这 20 年,中国人习惯出门吃饭,开销增长 12 倍

  从 1999 年到 2017 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翻了 11.8 倍,其中餐饮收入总额则翻了 12.4 倍,增速比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更快。

  人们也在这些年里养成了在外就餐的习惯,根据 CEIC 的统计,中国人均在外就餐的消费支出从 2001 年的 314.24 元增长到 2012 年的 1315.07 元。


  喝咖啡不是这个巨大增长的首个受益者,卖炸鸡给小朋友的肯德基才是。这也是为什么百盛的快餐连锁肯德基、必胜客更早进来,初期增长也更快。

  但当人们习惯了在外吃饭、购物之后,星巴克提出来的“空间”才会有存在意义。中国人习惯了在店里吃饭,而星巴克抓住了他们当中更年轻的一代。

  820 万 80、90 后从大学毕业,他们赶上了国企和机关以外的选择

  根据星巴克自己的数据,星巴克频繁消费用户中 77% 是 1980 年后出生。

  喝咖啡在中国实在不是一个普遍的习惯,更早赶上的也是速溶咖啡。

  星巴克在北京开出第一家店的那一年,中国高校开始扩招。

  世行数据显示,1990 年代中期,中国大陆适龄青年(18-22岁)大学入学率只有 2.4%。1998 年,国家分配工作制度取消。当年,大学毛入学率为 9.1%,招生 108 万。扩招第一年,中国的大学就扩招了 52 万新生,比上年增长近一半。到2003 年,中国大学生在校人数超过 1000 万。2009 年以后,研究生也开始逐年扩招。

  大学生扩招政策施行近二十年后,1999 届起的毕业生,到 2018 年已经有 820 万。


  80 后毕业正好赶上了工作选择的变化。

  1992 年播出的情景剧《编辑部的故事》保留了当时中国办公室的通常景象——没有也不需要私人空间,一张报纸、一杯反复冲泡的绿茶就是办公室的配置。

  在进入中国的时候,星巴克也将“第三空间”的概念一并带了进来:这里是家和公司以外的另一个空间。消费者在这里不只是喝咖啡,还可以等人、聊天、工作、谈生意。


  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则是中国星巴克门店里最早的顾客,接着才扩展到外企在中国的员工,乃至更广泛的白领阶层。

  《经济观察报》2002 年一篇的报道引用一位“金领”自述道:“我的生活完全局限在CBD:上班在国贸 A 座,购物在国贸地下,健身在中体倍力,娱乐在三里屯,交际就在现代城里的星巴克。”

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星巴克

东治书院2023级国学综合班学费全免!
『独贾参考』:独特视角,洞悉商业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杂花土蜂蜜,爱家人,送亲友,助养生
解惑 | “格物致知”的“格”到底是什么意思?
❤❤❤【拙话】儒学之流变❤❤❤
易经 | 艮卦究竟在讲什么?兼斥《翦商》之荒谬
大风水,小风水,风水人
❤❤❤人的一生拜一位好老师太重要了❤❤❤
如何学习易经,才不踏入误区
成功一定有道,跟着成功的人,学习成功之道。
关注『书仙笙』:结茅深山读仙经,擅闯人间迷烟火。
研究报告、榜单收录、高管收录、品牌收录、企业通稿、行业会务
★★★你有买点,我有流量,势必点石成金!★★★